為傳承紅色基因、厚植家國情懷,增強黨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,10月29日,第三、第四黨支部組織黨員、發展對象及積極分子開展“溯源千年奮斗史 賡續紅色血脈魂”主題教育實踐活動,在紅色歷史中筑牢信仰之基,在千年文脈中感悟智慧之光。
熔爐淬初心,紅色基因代代傳

在安吳青訓班革命舊址,古樸的吳氏莊園靜靜矗立,村口的軍號雕塑在陽光下熠熠生輝,仿佛仍在回響著當年的沖鋒號角。活動人員沿著石板路緩步前行,先后參觀了郵電所、水井轆轤、三進院落等歷史遺跡,在地道入口處駐足沉思,遙想烽火歲月中學員們在此堅守信念的崢嶸往事。
展廳內,泛黃的學習筆記本、珍貴的歷史資料與栩栩如生的雕塑,生動還原了“柏樹林,好課堂,藍天搭帳山作墻”的辦學場景。講解員詳細講述了青訓班從斗口農場初創,歷經云陽鎮遷移,最終在安吳堡扎根成長的歷程,重點介紹了朱德總司令“學好本領上前線”的題詞勉勵與毛澤東同志對青年學員的殷切寄語。當聽到1.2萬余名青年從這里走出,分別投身地下工作、敵后抗戰與理論教研等戰場的事跡時,大家都被這種“熔爐煉純鋼”的革命精神深深震撼。
古渠載文明,千年智慧照今朝

隨后,活動人員集中前往鄭國渠水利遺址,探尋這座“功在當代、利在千秋”的水利奇跡。站在涇河峽谷間,望著依地勢而建的古渠遺跡,大家對古人“因勢利導、天人合一”的治水理念有了直觀認識。在講解員的介紹下,了解到鄭國渠從“疲秦之計”到“強秦之策”的傳奇歷程:其干渠設于二級階地最高線的巧妙設計,“橫絕”技術與治沙改土的實踐創新,不僅使關中平原成為沃野,更奠定了秦統一六國的經濟基礎。從秦代鄭國渠到近現代涇惠渠的一脈相承,讓大家深刻體會到中華民族“因地制宜、創新求索”的實踐智慧與水利事業的傳承力量。
汲取奮進力量,砥礪新征程

此次參觀學習讓黨員、發展對象及積極分子經歷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禮與文化熏陶。大家紛紛表示,安吳青訓班的青年學子在艱苦環境中堅守信仰、投身救國的事跡,激勵著當代黨員要永葆初心、勇擔使命;鄭國渠所承載的創新智慧與擔當精神,為新時代工作提供了寶貴借鑒。
活動強調,要將此次學習成果轉化為工作動力,把革命先輩的奮斗精神與古人的實踐智慧融入日常工作,以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境界和“功成必定有我”的擔當,為事業發展貢獻更大力量。